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区域的概念。
【详解】读图结合图例可知,图示区域A的边界十分明确,应为行政界线,行政区、政治文化区、山东省和青岛市有明确的界线,①②⑥正确。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属于自然区域,没有明确的界线,③④⑤错误。故选C。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原因影响,山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沫大碗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
2. 由于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A. 玉米 B. 大豆 C. 小麦 D. 高粱
3. “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风沙大,冬春季节常刮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答案】2. C 3. B
【解析】
试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

2题详解】
面条和锅盔等面食的原料是小麦,关中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C正确。
【3题详解】
关中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B正确。
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 东部季风区——终年高温多雨 B. 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 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5. 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
A.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 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面状况
D.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
【答案】4. B 5. C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故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寒冷)少雨,A项错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全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而不是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反气旋控制,出现伏旱,C错误。 青藏高寒区地势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是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冰川纵横不是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D错误,B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海南岛所在纬度低,故年平均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形成热带气候,A错误。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主要是由于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B错误。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主要是受地面状况影响,C正确。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是由于地势高,D错误。故选C。
【点睛】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及成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产量粮食总产量198519%333 km2520 mm38 ℃10%205 kg1.025亿 kg199510%478 km2450 mm42 ℃35%135 kg0.975 亿 kg(1亩≈666.67平方米)
6. 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 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 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 人口增长过快
7. 造成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有( )
①植被破坏严重②夏秋季节多暴雨③土质疏松④地形坡度大⑤过度开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8. 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主要是( )
A. 易形成沙尘暴 B. 物种锐减或灭绝
C. 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D. 土地肥力上升
【答案】6. B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从表中看该地区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导致水士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B正确;退耕还牧和人口增长过快不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气候异常从表中看不出来,因此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从表中看该地区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说明该地区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有夏秋季节多暴雨、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 ②③④ B正确;植被破坏严重和过度开垦属于人为原因,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从表中看该地区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说明该地区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是淤积河湖,加剧洪涝,土地肥力下降,C正确;对沙尘暴、物种锐减或灭绝没有影响,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下图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9. 由图可知坡面哪个坡段侵蚀最严重( )
A. 坡顶 B. 坡面中段 C. 坡麓 D. 沟底
10. 从图中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
A. 保塬,平整土地
B 护坡,封坡育林种草
C. 固沟,沟底轮作套种
D. 宣传,建立预警机制
【答案】9. B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侵蚀最严重在坡面中段。选择B项。
【10题详解】
黄土高原最严重就是水土流失,所以要护坡,封坡育林种草,保持水土。选择B项。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是国际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典范,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田纳西河流域( )
A. 地形以平原为主 B. 水能资源丰富 C. 气候炎热干燥 D. 矿产资源贫乏
12.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
A. 梯级开发 B. 防洪发电 C. 提高水质 D. 环境建设
13. 田纳西河修建水坝对河流下游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是( )
①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②增加年径流量③改善枯水期水质④增加土壤肥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11. B 12. A 13.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结合图示,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从上游到下游为:山地—丘陵—平原;受地形气候因素影响,该河流流量较大,落差较大,故河流水能资源丰富。A错误,B正确。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C错误。根据图例,该地矿产资源丰富,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故选A。
【13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 化大,容易引发洪涝,因此修建水坝可以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故①对;水坝只能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不能增加年径流量,故②错;水坝可以调节下游地区的径流量,增加枯水期的流量,进而改善枯水期水质,故③对;水坝拦截了部分泥沙,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故④错。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根据图中信息,就能正确解题。
读我国局部地区的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关于泾河水文特征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泾河流量小,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B. 河流有结冰期、有凌汛现象,因

所处纬度高
C.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与季风影响有关 D. 河流含沙量小,是因为天然草场植被保护良好
15. 《诗经》有“泾以渭浊”,故人们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而现在人们发现,在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渭水比泾水清。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
A. 泾水流域植被破坏严重 B. 泾水流域落差小,冲刷力小
C. 渭河地势平坦,泥沙沉积的多 D. 渭河水量小,携带的泥沙少
16.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建设的三门峡水库大坝,对渭河造成巨大的影响。下列关于对渭河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大减少了渭河流域的水旱灾害 B. 渭河水位抬升,流速减缓
C. 泥沙淤积减少,利于通航 D. 流速加快,自净能力增强
【答案】14. C 15. C 16. B
【解析】
该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14题详解】
泾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流量较大,A错。位于秦岭以北,有冰期,河流流向较低纬度,无凌汛,B错。位于季风气候区,水位季节变化大,C对。流经黄土高原区,含沙量大,D错。
【15题详解】
在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渭水比泾水清。其自然原因可能是渭河位于渭河谷地,地势平坦,泥沙沉积的多,C对。泾水流域植被破坏严重 属于人为原因,A错。泾水流域落差大,冲刷力强,B错。渭河集水面积大,水量大,D错。
【16题详解】
减少水旱灾害主要体现在下游,渭河位于水库上游河段,A错。大坝的建设,使渭河水位升高流速减缓,B对。下游水位抬升,河流流速减慢,自净能力减弱,泥沙淤积增加,C、D错。
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宁夏沙坡头地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 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铁路线 ②削减风力 ③改变气候类型 ④增加旅游景观 ⑤提高沙层含水量
A. ②③⑤ B. ①②③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18. 下列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是( )
A. 建材产业 B. 沙漠旅游休闲业 C. 光伏发电产业 D. 沙生中药材产业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通过构建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减风力,抑制风沙入侵,保护铁路线;同时,草方格沙障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①②⑤正确;气候类型不会轻易发生改变,③错;增加旅游景观不是其主要目的,④错。故选C。
【18题详解】
通过该地区独特的沙漠、戈壁景观,可发展旅游业;该区域多晴天,光照条件好,可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利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建材产业一般采用河沙或开采天然砂石。故选A。
【点睛】沙漠中的沙粒是在风吹日晒的干燥环境下长期风化形成,含碱量高,影响建筑物的强度和安全,同时,沙粒颗粒过细,不符合建筑用砂标准,而建筑用砂通常使用粗砂或者中砂。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 乙地区—水土流失
C. 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 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20. 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 )
A. 整体性 B. 联系性 C. 开放性 D. 差异性
21. 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B. 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C.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D. 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19. C 20. D 2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生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以判断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和防治措施。
【19题详解】
丙地区为我国新疆,主要是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正确;乙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B正确;丁地区是长江沿岸,降水多,属于湿润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C不正确;甲地区为广西省,植被破坏会产生土地石漠化,D正确,选择C。
【20题详解】
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说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选择D。
【21题详解】
目前丙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可以恢复植被,降低风速,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A对;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可以减少水的消耗,节约用水,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B对;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可以很好地防治土地荒漠化,C对;跨流域调水很难实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破坏自然植被,加大土地荒漠化,D错,选择D。
下图是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的草业一畜牧业 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2. 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是( )。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
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东北地区牧业发展重点是( )。
A. 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 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 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 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答案】22. A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图该模式优点包括: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据此选A。
【23题详解】
根据东北草业一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可知,东北牧区应该注重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东北粮食种植应因地制宜而不是盲目扩大;本题是问牧区发展重点,牧区发展必然不以粮食生产为主,应以牧业为主;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产业属于低端产业,应升级改造;乳畜业面向城市市场,市场远近及饲料供应是基础因素,结合区域分析可知本区不适合发展乳畜业生产。据此分析选A。
【点睛】该题以农业发展模式图为背景考察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牧业改变了靠天养畜的方式,使草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牧业走集约化的道路,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并且与中部联系,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使得中西部的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组题的关键是考生掌握不同区域之间利用各自的区域优势,实现区域之间良性协作,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据此完成下面题。
24.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25.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 市场 B. 技术 C. 资金 D. 交通
【答案】24. D 25. D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长江流经江苏,将其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因为江水的长期阻隔作用,人们习惯上将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D对。长江两岸同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苏南、苏北并没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A错;苏南的南京属于江淮官话区,苏北的南通属于吴语区,长江并不是人文地理分界线,B错;苏南、苏北的划分,阻隔了两岸间的相互联系,C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5题详解】
阅读材料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苏南苏北的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因此可知,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二、综合题。(共3个小题,50分)
26.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甲乙两图分别是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说出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异同点。
(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小麦 水稻 花生 油菜 旱地 水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背景,考查了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
【详解】(1)由图经纬度可知,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径流量小;其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分,汛期短;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段由低纬流向高纬,有凌汛现象。长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径流量大;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雨季长,汛期长;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
(2)相同点:由图可知,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不同点:由图中的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肥沃的水稻土为主,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由所学知识及前两问可知,黄河三角洲地处温带的半湿润地区,气候较干旱,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种植耐旱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长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热条件好的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
【点睛】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城、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材料一 下图为山西省交通、矿产、主要城市分布概况图。
材料二 下图为煤矸石及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结合材料,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综合效益。
(3)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山西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答案】(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距离市场近。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为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交通:位置适中,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外运条件较好。
(2)节约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减轻环境污染等。
(3)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政策优势,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山西煤炭基地开发条件、综合开发利用、整治措施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分析,山西的地理位置可以从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方面分析,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临近东部经济达到地区,靠近消费市场。市场需求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为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交通方面,读图可知,山西省有多条铁路线经过,交通比较便利,便于煤炭资源外运。
(2)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效益可以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方面,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生态环境方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节约土地资源;减轻了环境污染。
(3)结合所学知识,山西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首先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改造传统工业,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其次要加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整治,绿化美化环境。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点睛】
28. 山西、陕西两省为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1)据图指出两省北部省界的特点,并说出该界线两侧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2)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两省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1)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与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东南部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大于400mm,适宜耕作业发展;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年降水量小于400mm,适宜畜牧业发展。
(2)两省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而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过度开发耕地容易加重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主要为旱地,水资源少,春旱严重,农业灌溉需水量大易引发水资源短缺。
(3)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以陕西、山西为背景,考查了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详解】(1)由陕西、山西两省简图图例可知,两省北部省界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东南部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400mm以上,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适宜发展耕作业;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年降水量400mm以下,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2)由此2010两省土地利用结构图,两省土地利用以耕地比重最大,可知地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而两省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如果过度开发耕地,容易加重水土流失,表层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被冲走,使土壤肥力下降;由两省位于图中400mm~800年等降水量线之间可知,该区域是半湿润地区,主要以旱地为主,水资源总量少,发展农业需引水灌溉,易导致水资源短缺。
(3)由图可知,该地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且降水集中,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可知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渭河流经可知,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点睛】
随便看看
- 2022-12-11新疆的四季跳跃于冰与火两极之间
- 2022-12-13吐鲁番的夏天
- 2022-12-08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感觉“夏天最热,冬天最冷”?
- 2022-12-14【非遗之窗】维吾尔族民歌——鄯善民歌
- 2022-12-13中国“热极”吐鲁番 最热时地表温度达到88度 为何深受这群人青睐